湖州貿易

湖州簡介

湖州市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公元前248年,楚春 申 君黃歇徙封于吳,筑城置縣名菰城。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解放后,先后設浙江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治所設在湖州。1983年10月,撤嘉興地區,建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現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吳興、南潯二區??側丝?59萬,其中市區人口108萬;總面積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58%,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88平方公里。

湖州經濟發展比較快、生態保持比較好、城鄉發展比較協調,具有四個鮮明特點:一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湖州地處長三角中心區域,是滬、杭、寧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是連接長三角南北兩翼和東中部地區的節點城市。104、318國道,宣杭鐵路,已開工建設的杭湖寧城際鐵路,以及被譽為"東方小萊茵河"的長湖申航道穿境而過,高速公路已形成"三縱"(杭長揚、杭寧、杭湖蘇)"兩橫"(申蘇浙皖、申嘉湖)的網絡,擁有全國一流的鐵路、公路、內河水運中轉港。二是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宋代便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是湖筆文化的誕生地、絲綢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市郊錢山漾遺址曾出土了有4700多年歷史、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悠久的蠶絲織物,輯里湖絲在第一屆世博會上獲得國際金獎;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巨著《茶經》,就是茶圣陸羽在湖州生活20多年寫成的;"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就產于湖州。歷來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既哺育了曹不興、孟郊、趙孟頫、沈家本、吳昌碩、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胡瑗等不少名流,因開宗立派的書畫家眾多,有"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之說。辛亥革命時期的陳英士、被周總理譽為"龍潭三杰"之一的革命烈士錢壯飛,都是湖州人。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有27名。"兩彈一星"的23位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三是山水清麗、生態環境優美。"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詩人戴表元對湖州良好人居環境的贊譽,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實寫照。南潯古鎮榮獲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稱號;德清有全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莫干山和江南最大的濕地——下渚湖;長興有十里銀杏長廊、揚子鱷、金釘子等古生態景觀; "中國竹鄉"安吉是全國首個生態縣,獲得聯合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六個試點之一;全市擁有國家級生態鄉鎮31個。四是民風淳樸、社會和諧穩定。湖州耕讀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百姓受教育程度較高,講誠信、守規矩,處事平和,長期以來黨群干群關系比較融洽。社會安定有序,已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最安全、最和諧的城市之一,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城鄉發展比較協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小,201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94:1,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湖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的奮斗目標,全面實施增強"三力"、奮力崛起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全力以赴保增長,千方百計抓轉型,堅定不移促和諧,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130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財政總收入172.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7.3億元,分別增長17.5%和2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5億元,增長19.8%,其中工業性投入4.3.4億元,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6.1億元,增長18.3%;外貿進出口總額69.3億美元,增長43.3%,其中出口58.6億美元,增長4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288元,分別增長10.5%和13.1%;城鎮新增就業6.2萬人,登記失業率3.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人口自然增長率0.09‰。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1.6%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和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率完成年度目標。十項民生實事全面完成。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去年底召開的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了"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了今后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提出要全力實施"增強'三力'、奮力崛起"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富民強市為根本目的,調整經濟結構,深化改革開放,加強自主創新,建設生態文明,保障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力打造特色產業集聚區、統籌城鄉先行區、生態文明示范區、幸福民生和諧區,加快建設"富饒、秀美、宜居、樂活"的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今后五年湖州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F代農業加快發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特色優勢產業做優做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率上升,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格局基本形成。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健全,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城鄉建設呈現新面貌。生態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前列,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新格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全市60%以上的村成為美麗鄉村。生態建設達到新水平。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任務,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到2015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市,成為全省、長三角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民生得到新改善。文教衛體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完善,全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法治湖州"、"平安湖州"建設再上新水平,社會管理有效加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日本xxxx18免费-免费果冻传媒2021精品入口-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